主页 散文 写人散文
文章内容页

陶渊明理想的古代士大夫

  • 作者: admin
  • 来源: 心情日记网
  • 发表于 2018-09-14
  • 被阅读
  •   公元365年,诞生了一个田园诗人,他写下了最有价值的田园风光,让诗歌的百花园中增添了新内容,他以自己曲折的人生,书写了一个理想的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轨迹。

      他的一生是浪漫的,又是传奇的。每个阶段,都书写了不同的人生范式。

      他的童年,是贫寒寂寞的。他才九岁时,父亲就撒手西去了,人生之三大不幸之一幼年丧父,让他过早地品味了人世间的苍凉,他只得与母妹三人相依为命。好在外祖父孟嘉对他甚好,常常接济他,常把他接到家里生活。外祖父的一生深深地影响了他。孟嘉是当时名士,行不苟合,年无夸矜,未尝有喜愠之容。好酣酒,逾多不乱;至于忘怀得意,傍若无人。而陶渊明存心处世,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,他的个性、修养,无不有着外祖父的影子。他的青少年时代,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。他在外祖父家如饥似渴地读书,老子庄子给了他道家思想,六经给了他儒家思想,让他既能达则兼济天下,又能穷则独善其身。

      他的青壮年乃至不惑之年,过着士大夫常用的生活模式时隐时仕。那时的他,起初对官场还不太适应。公元393年,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,任江州祭酒。然而,当时门阀制度森严,他出身庶族,当然受人轻视,他感到不堪吏职,少日自解归。后来他对官场有所认识。公元400年,他到荆州,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。这时,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,野心勃勃地幻想篡夺东晋政权,陶渊明看清了桓玄的真面目,不愿与之同流合污,再次辞职回家。他在家乡躬耕自资,他叹道如何舍此去,遥遥至西荆,日月掷人去,有志不获聘,是的,他有太多的失望和悲慨,有太多的痛苦与徘徊。之后他对官场认识更深入。刘裕攻下建康后,陶渊明投入其幕下。刘裕在建康的前期,以身范物,先以威禁,内外百官,皆肃然奉职,风俗顿改。陶渊明曾因此一度对他产生好感。但是不久,刘裕为了剪除异己,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,并且凭着私情,把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。刘裕的这些所作所为,使陶渊明感到失望,于是辞职隐居。公元405年秋,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,到任才八十一天,就碰到浔阳郡派遣属吏下来巡视,那属吏要他束带迎之,他非常生气,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。遂挂印去职。他十三年的仕宦生活,至辞彭泽县令结束,从此与官场彻底决裂。这十三年,他很想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,他尝试过、失望过,却不料最终走向了绝望。他赋归去来兮辞,决心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。

      陶渊明在4144岁时,是彻底走向归隐的第一个阶段。此时,他的经济基础尚好,因此他的诗对田园风光表现了欣喜的态度。后来他的诗在内容上走向深刻,在诗中出现了劳动的字眼,真正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。他希望劳动人民生活得好一些,但现实生活却是残酷无情的,他的短暂的官场生涯让他明白了这一点。于是,他写下了散文桃花源记,文中描绘了一个带有乌托邦式的幻想世界。桃花源中,是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。这里的人民,真淳、和平、宁静、幸福,热爱劳动。

      陶渊明在4563岁时,是归隐田园的第二个阶段。此时,他生活贫困,思想斗争异常激烈,心情也异常苦闷,也进一步缩短了与劳动人民的距离。他的晚年,生活愈来愈贫困。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,有时,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。不过,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,是有原则的。公元424年,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时劝他贤者在世,天下无道则隐,有道则至。今子生文明之世,奈何自苦如此?他回答说潜也何敢望贤,志不及也。他固穷守节,老而益坚。他写下五柳先生传以明志。他在文中用了一百多字,以五柳先生自比,表达了他不同流俗的性格,生动地诠释了他的清高洒脱、怡然自得、安贫乐道。陶渊明,也成了理想的古代士大夫。

      公元427年9月中旬,陶渊明给自己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,他在诗中写道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,他对死亡,看得那样平淡,看得那样自然。公元427年11月,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瞑目。他用尽一生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,他热情歌颂了劳动的可贵,也反映了农村的凋落与社会的黑暗。他既是一个带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,又是一个理想的古代士大夫,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和谐、最完美的人物。

       

      本文标题: 陶渊明理想的古代士大夫

      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glkpw.com/sanwen/xieren/2018/0914/6673.html